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曾金春 實習生 酈思宇 通訊員 覃猛
井下突發險情的生死瞬間,自救器是礦工抵御有毒有害氣體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自救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采購渠道混亂、使用管理粗放等問題,屢屢讓這道防線滲漏破防。
2025年1月,《礦用自救器安全管理規定(試行)》正式出臺,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湖南局借新規落地之機開展專項整治,推動電子標簽技術全面應用,為自救器賦予數字身份證,通過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構建閉環管理,為礦工生命安全筑起堅實防護墻。
亂象
據了解,之前自救器生產企業以民營中小規模企業為主。其中,半數企業員工不足20人,近半數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同時,自救器市場價格混亂。同類型、同防護時長的自救器,即便銷售渠道相同,價格也差異懸殊。
調查發現,中間商采購渠道和網絡平臺是假冒偽劣自救器銷售重災區。去年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抽檢的6家網絡平臺9家企業40種樣品,實驗室檢驗顯示,中間商產品不合格率44.44%。這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敲響了自救器市場監管的警鐘。
使用環節的問題同樣觸目驚心。湖南礦山數量龐大,但規模普遍較小。不少小規模礦井內部通道狹窄,高度也十分有限,礦工在里頭只能艱難匍匐前行。導致一些礦工將自救器視為累贅——私自拆裝、用捆扎帶固定致其失效、違規使用過期或破損設備等行為屢禁不止。
2023年,湖南局開展雷霆行動專項監察,全省有14家礦山被查實使用過期或失效自救器,這些本應守護生命的裝備,反而成了安全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監察員檢查礦工30秒盲戴自救器情況。
亮劍
為守住礦工手中自救器的“真”,湖南局持續深化自救器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將監管關口前移至采購源頭。
監察員執法時,明確要求強化對自救器采購環節的監督檢查,進一步督促指導煤礦規范自救器采購渠道。
行動中,通過查閱自救器采購合同、發票,掃碼驗證MA標志、生產批次號,并核查發放、使用臺賬等方式,嚴格把關,確保每一臺自救器都能正常上崗。
一線監察員透露,“之前的檢查中,就發現一家煤礦的自救器存在問題——通過企業查APP根本無法查詢到自救器的發貨公司信息。經進一步了解,原來是分管礦領導從網上采購了這款自救器,僅僅因為商家提供了蓋章的檢測報告,便放松了警惕,直接進行了采購。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當場責令該煤礦立即停止使用這款來源不明的自救器,并嚴格要求其通過正規渠道采購符合安全標準的自救器,以切實保障礦工的生命安全”。
保障自救器質量是基礎,提升對自救器使用的專業能力同樣關鍵。
湖南局將自救器檢查工作列為礦山日常安全執法檢查和指導服務的重點內容,針對全局監察執法處和業務指導處的監察員,專門組織開展了自救器使用培訓,力求每一位監察員都能熟練掌握自救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同時,還將自救器使用納入監察執法范疇,明確要求煤礦礦長、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以身作則,率先通過考核;所有入井人員必須逐一接受考核,確保能在30秒內正確戴好自救器。
此外,堅持逢查必考,每次執法時,執法人員按照入井人員總人數5%的比例隨機抽查。一旦發現有人不能正確使用自救器,立即責令煤礦按規定嚴肅處理。
去年10月,郴州某煤礦檢修。回風巷突發煙霧彌漫,安全副礦長立即啟動撤離預案。井下10余名工人迅速戴好自救器,沿演練路線10分鐘內安全升井,事后查明為井下煤掘工作面的煤層自燃。
“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設想!”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安全副礦長仍心有余悸,“井下有毒氣體能瞬間奪走生命,我們嚴格落實湖南局要求,鐵腕推行30秒盲戴自救器硬標準——不合格者嚴禁入井,每月還按單班10%比例隨機抽查。這次能化險為夷,全靠這些硬措施。”
“湖南局有明確規定:為每位入井人員配備自救器,這是保障礦工安全防護的底線,沒得商量。”一線監察員語氣堅定,“不僅如此,考慮到緊急情況下的應急需求,我們還要求礦山在緊急避險點,按服務區域最大作業人數的1.2倍額外增配備用自救器,確保關鍵時刻人人有保障、處處有備份。”
“自救器自生產之日起有效期僅3年,且必須實行專人專用管理,每臺都需設置唯一性編碼。我們要求礦山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自救器全面檢查,一旦發現過期或達到報廢標準的設備,須立即更換并補充備用量,確保所有自救器始終處于完好待用狀態。”
新規
去年4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啟動專項行動,系統梳理近3年自救器監察執法數據,涵蓋檢查內容、問題臺賬及處置結果。
調研發現,盡管全國各地已常態化開展自救器使用管理檢查,但監管仍存盲區:假冒偽劣產品隱蔽性強、采購驗收環節漏洞頻發,傳統人查+臺賬模式過度依賴執法經驗,缺乏技術化、穿透式監管手段,導致問題發現滯后、風險溯源困難。
為破解困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在《礦用自救器安全管理規定(試行)》中明確引入電子標簽核驗技術,以一物一碼的方式構建全鏈條溯源體系。
規定要求2025年6月起,新采購自救器須植入唯一電子標簽,實現出廠編號、安全標志及流通軌跡的實時綁定與動態追蹤。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監管部門可對自救器從生產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穿透式監管,精準鎖定問題產品流向,從源頭封堵管理漏洞。
新規落地恰逢安全生產月,一線執法效能提升尤為顯著。
“今年安全生產月趕上新規落地,真是事半功倍。” 監察執法一處監察員翻看著手中的檢查記錄,語氣滿是感慨,“往年查自救器,光是核對供應商資質、查驗合同、翻閱臺賬,就得耗上大半天。現在每臺自救器都帶著‘電子身份證’,手機掃碼,生產批次、流通軌跡、檢測記錄全跳出來了。一物一碼的防偽溯源,讓我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關鍵隱患排查上,效率至少提升了3成。”
一位礦長滿臉欣慰地對記者說:“以前采購自救器時,心里總是七上八下的,生怕買到假冒偽劣產品。那些不良生產商家常常拿著假證來糊弄我們,讓人防不勝防。如今可大不一樣了,只需一掃碼,自救器從生產到報廢的每一個環節信息都一目了然。這一舉措,實實在在地為礦工們的生命安全筑牢了堅實防線。”
責編:曾金春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